一、e-Learning:數位學習主要是運用網路及數位科技,藉由主動學習模式(個別化)進行「知識結構」。(Blog)
(一)發展歷程:
1.教材開發
2.實施方式:同步、非同步、個別化學習、合作式學習....
3.線上評量:學習歷程、...其中有量化有質化
(二)數位學習的困擾:時間上的困擾→有效時間只有半小時。
二、測驗類型:
(一)測驗(考試):
● Testing→名稱太廣不適合
● Measurement→此名稱較適當→測量:有數字化
● 量化資料:有數字、有指標
(二)評量:[※主軸]
● Assessment→蒐集相關資訊、多面向的 「多元智能、多元評量」 藉由資料的蒐集進行評估。
● 非量化資料→學習起點
(三)評鑑:
● Evaluation→教學服務面向:1.課程設計2.持續進行教學3.進行教學評量4.進行教學輔導
● 加上價值判斷 (沒辦法用心智圖呈現)
三、相關資料:
(一)何謂測驗:
測驗,或稱考試,是考試對象根據考核的目的,在規定的時間內,按指定的方式,解答事先編制的題目,按其結果給予評分的測試方法。對被考查人的知識、智力和技能的一種測量。
資料來源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測驗
(二)何謂評量:
1. 泛指對某種事物價值予以評定的歷程。
2. 在某種有計畫的活動實施之後,按照預定目標檢核其得失的歷程。
資料來源:www.student.tpec.edu.tw/48948051/ch-1.ppt
(三)何謂評鑑 :
1. 本質:
● 評鑑是一個比較應然面(如參考準則)與實然面(現況資料),以評定受評者的優點或價值(Steele, 1991)
● 評鑑是包含定義、說明、可辨證的參考準則等,以決定評鑑標的物的價值、品質、有效性或重要性(Worthen, Sanders &Fitzpatrick, 1997)
● 評鑑是由外部評鑑人員依契約作系統性的檢驗,以確定方案的成果。
2. 目的:
● 評鑑是決定優點、價值、或重要性的程序(Michael Scriven, 1991)
● 評鑑是評估一些事物的優點或價值(Stufflebeam, 1985)
● 評鑑是一個用來決定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是否有效能,及與運作結果是否相符的過程(Caffarella, 1994)
● 評鑑是提供決策者關於方案運作或效能的可信、有效、相關且有用的資訊(McLaughlin, 1990)
● Not to prove, but to improve(Stufflebeam, et. al., 1979)
3. 功能:
● 評鑑在決定方案的目標是否達成
● 評鑑用來證明方案的效能
● 評鑑在判斷方案的優缺點
● 評鑑在提供訊息以幫助重要決策
● 評鑑的價值在作為改進方案的指引
有人視評鑑為"go through the mission"因為方案的決策不是來自評鑑的原理,而是來自於政治經驗的考量
4. 一個持續的詢問過程:
● 詢問有關社會、經濟、環境條件與方案內部發展環境的過程(如背景評鑑或計畫評鑑)
● 詢問有關方案如何設計、及方案傳遞給觀眾的意圖等問題(如投入評鑑或過程評鑑)
● 詢問有關方案欲產生成果相關的問題(如outcome評鑑、product評鑑或impact評鑑)
● 評鑑是涉及系統化地蒐集、分析、及報告一些可以用來改變態度或改進方案運作資料等的活動,其中系統化是指評鑑必須經過規劃(Alkin, 1990)
資料來源:www.ntut.edu.tw/~tsengsh/materials/2/ep-1.ppt
四、課後作業:
(一) 什麼是數位學習(e-Learning)?→用心智圖建置很好[分析歸納統整能力]
A:簡而概之,「運用資訊科技與媒體來建立的各種學習的模式,讓參與者能夠很方便地進行教與學,打破同時同地的傳統課堂限制。學習需要互動與溝通,在數位學習中,老師與學生是透過各種資訊與網路科技來進行互動的。」
資料來源:顏春煌(2010)。數位學習:觀念、方法、實務、設計與實作。台北:碁峯資訊。
(二) 找出以下的名詞釋義:
(1)Knowledge(知識):
A. Seviby (1999) 提出知識的特徵如下:
● 知識是無法言傳的 (Tacit)。
● 知識以行動為導向 (Action-Oriented)。
● 知識是由定律(慣例)支持的。
● 知識恆常變化。
B. Davenport & Prusak(1998)提出:
● 資訊是透過軟、硬體網路在組織內流動的一種訊息,他具有意義,當資料結合意義之後,才會形成資訊。資訊是為了某些目的而組織起來。
● 知識則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,包括了結構化經驗、價值、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,除此之外,知識還包含專家的見解,能為新經驗評估、整合與資訊等提供架構。
資料來源:http://www1.chihlee.edu.tw/teachers/lawce/mis02.files/frame.htm
(2)Coqnitiion(認知):
● 表示「即將知道」,個體知覺、理解、思考的內在歷程或一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內在歷程(行為主義相反理論)
資料來源:http://teaching.cycu.edu.tw/ppt/ch04.ppt
(3)Understanding(瞭解):
● 經常是指對於一個較小問題之相關的較大問題的瞭解。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osho.tw/ebook/book53_05.htm
3.測驗題是考驗學生的什麼能力?有些是概念能力(是非題)、有些是觀念能力有些是...(選擇)
五、課堂要求:
(一)這學期希望大家要多發表。
(二)這星期的作業:Blog:看別人的blog寫出自己的東西。
(三)建構此課堂的Blog。
(四)此堂課的方向:「連主題」的考題→例如:複選題、漸進式考題。
(五)延續前一堂研究方法。
(六)同儕間差異點。
(七)六週報告:有兩個人評論 線上&教室: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