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研究目的:並非找出世界上無所知的事,而是你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。
二、研究中有三個命題:
1.把困難→簡單:量化、指標、面向,找尋過去測驗的模型。
2.把簡單→有深度:理論背景是什麼?
3.讓有深度變成有趣。
三、寫作是讓思想持續的歷程,透過故事持續寫作下去。
四、論文口試的重點:
1.不要與口試委員起衝突。
2.研究需要有論點,透過他人文獻包裝。
一、研究目的:並非找出世界上無所知的事,而是你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。
二、研究中有三個命題:
1.把困難→簡單:量化、指標、面向,找尋過去測驗的模型。
2.把簡單→有深度:理論背景是什麼?
3.讓有深度變成有趣。
三、寫作是讓思想持續的歷程,透過故事持續寫作下去。
四、論文口試的重點:
1.不要與口試委員起衝突。
2.研究需要有論點,透過他人文獻包裝。
一、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:
1.找論文題目中的自變相、態度(ex: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對數學因數分析的...)
2.不同數學課程、性別、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上比較之研究
二、康德:
1.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
2.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
3.道德思想:主要呈現在「道德形上學的基本原理」及「實踐理性批判」二書之中。
三、回答問題:
1.你能從這門課知道什麼?
2.在這堂課我應該做些什麼?
3.我能從這堂課希望什麼
˙Evalation System in e-Learning Through the Knowledge State Analysis Method
[要自已去找]
˙2005年研討會(韓國)
˙上網查:有哪些測驗?→智力測驗、人格測驗、體能測驗
˙測驗:認知性 非認知性
˙認知:記憶力、注意力、認知行為
˙威廉斯的創造力
˙最早的智力測驗?
˙認知學派很多都可以用系統去解釋
˙在文學上→比較文學;在學術上→跨領域;做研究在於發現過去沒有發現的東西
測驗如何判斷其效度信度?
信度:重複性→過去很多人做過的題目
Ex:創造力→威廉斯量表
國科會→開發的工具
建議:
先找一群樣本作測試
態度量表
內部一致性
刪掉一些題目,效度會增高
以鑑別度來講,成績好的都答對,成績不好的都答錯→有其「信度」→「一致
性」
信度:重複施測或一半施測
效度:請專家→雙向細目表(若要考交通,題目卻出現引擎的相關問題→效度低)
Q學生為什麼會怕考試?
因為現在的考試都是在考「記憶力」→「背多分」
Q什麼是考試?考試跟測驗有何不同?
考試是俗名,測驗是學名→意義相同
考試→成就測驗(?)
成就測驗: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flying/flying21-30/flying29-9.htm
「成就測驗」的目的在測量個體學習或訓練後獲得之知識和技能的程度,故成就測驗在學
校教育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
成就測驗最常運用紙筆測驗,因此,紙筆測驗就是考試的方式。(參考一下同學的講法)
考試是我們所發明的→「科舉」
認知性測驗(Cognitive tests)→成就測驗→考試(階層關係)
Q考試跟認知心理學有什麼關係?
東方vs西方
東方以考試為主→記憶力
西方以推理等為主→邏輯→翻書考
※認知心理學:人類的能力是透過認知”行為”(?不知道有沒有行為這件事)所產生的。
Attention Memory
先備知識和…
考前開夜車有效:
1. 夜深人靜,專注力高。
2. 睡前短期記憶力好。
電腦平台:以Google為例
學習測驗和考試測驗(這裡漏一段,要找同學的參考)
小組討論→心得要寫在自己的blog
布魯姆認知(要查相關資料)
↓要參考同學打的
測驗分成三段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
一
二成就測驗是否因為學習而產生的?還是
三
(以下全部要補)
成就測驗:過去行為出來的
有哪些測驗是可以測驗未來的?→性向測驗(非認知測驗)
認知行為測驗→透過學習而產生
一個測驗怎麼進行檢驗效度和信度?
信度:過去的學習行為是不會….
信度:有隱藏性的陷阱,讓測驗不準確
一、亞太國際教育年會 大前研一
(一)大學排名不是重點:
百大學校:評鑑而來
評鑑:加上個人的價值評斷
評量:客觀
測驗:更客觀
評量:參考別人資料
(二)高等教育面臨的衝擊:全球化及網路(資訊化)
學生:學會網路資源與團體互動(FB)
過去:要評鑑一個好大學→圖書館的藏書量多寡、校園大小、軟硬體
現在:資訊時代,已顛覆過去
◎這學期將運用知識結構來出題。
◎知識:找出他們之間的關係。
二、此學期課程重點:
(一)有關介紹測驗(信、效度)
(二)線上平台
(三)學習報告
一、知識論:(此學期課堂要點)
(一) 佛洛伊德:
1.謙卑來自於知識,偏見是傲慢的淵源。
2.見多識廣的人會相信機會。
3.對於目光狹窄的人,知識帶來的不是機會,是不安及威脅。
以上,意即:
見識越廣的人,心境上會如同自我所認識的世界一樣寬廣,
以正向積極的態度、求知慾,相信無限可能。
反之,對於負面消極態度的學習者,
知識帶來了不安與威脅,
因為,無所知、無所從。
二、培根bacon:提出 「四大偶像」(Four Genera of the Idols)
圍困人們心靈的假象共有四類:
(一)「種族假相」:人的天性→錯誤看法
(二)「洞穴假相」:個人生活習性、背景性格→片面看法
(三)「市場假相」:語言濫用、道聼塗説→認識和思想混亂
(四)「劇場假相」:盲目崇拜偶像、神,迷信權威→錯誤認識
四假象說是培根哲學中最著名的部分之一。培根分析了阻礙人們正確認識的四種假象或者說是偏見,提出要將感覺與理性結合起來解決偏見與正確認識之間的矛盾問題,具體說就是運用他的經驗歸納法。偏見,屬於我們現在所談的主體認識結構問題,培根看到了偏見對人們觀察認識事物的消極作用,成為西方哲學史上系統、深刻地探討和解釋主體認識結構問題的第一人。培根對主體性問題的探討具有局限性,是否定性的,沒能看到主體認識結構的積極作用。
總結:培根認為理解是知識的本源,如果要得到真正的知識,便要先從去除成見及偏見開始。
參考資料來源:
http://www.wisdomgarden.com.hk/fgyyss/pg.htm
http://hukanglin.blog.hexun.com/39078574_d.html
http://d.wanfangdata.com.cn/Periodical_lnjyxyxb200701004.aspx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6101303334
三、系統理論:
曾志朗:提到的相關議題:道路交通→電子版路線的交通→腦神經交通
1.交通:現在觀光事業都需要交通,台灣人擁有很好的交通系統。
2.交大目前在研究電子眼。
四、二分法:
我們常常強調的是個體,非彼此的關係。(FB強調的是關係)
另一方面,我們強調的是事實存在,
我們習慣看當下的東西,不習慣去看過去和未來。
第三點:我們常常試著用二分法去取代所有關係
以上老師所提,應用在論文上可以是:
(學長姐發言)
脈絡→文獻探討
四個假象→研究之前的警惕
二分法→脈絡的一種→運用倒梯字形處理。
測驗這學期要討論的東西:信度、效度、難易度(鑑別度)
舉一個例子去想,這三維的關係?
◎如何分別出鑑別度?
資料:ds.k12.edu.tw/1000314743/k12new/講義篇/(5-2)鑑別度分析.ppt
● 以王建民投球為例:(可能參考答案↓)
信度:進球的位置
效度:80球內都可以投到好球袋
鑑別度:例如:伸卡球 (→意即:困難度)
● 校園霸凌事件:
信度:對學校的聲望造成巨大的影響。(影響最深)
效度:導致學生沒辦法專心讀書。
鑑別度:學校辦學績效高低,會受外界對學校評價與學生讀書狀況波動而影響。
註:信度效度有關聯性,鑑別度困難度等不一定有相關性。
五、課程預告:
此學期:100題題目,由易到難,從中了解鑑別度
另,60-65同一個題組
常模。例如:目前指考
六、課堂作業:
1.考試對你的意義是? 測驗自己理解知識內容的貫通性。
2.考試經驗分享:
報考研究所時,當時因為正在上班加上時常在加班,因此,都利用很零碎的時間準備,
當時,因為心裡的目標很明確,因此準備起來很有衝勁,也能照著自己的節奏感走,
是一個順利的考試經驗。當然,過去的求學生涯,也有考試不順利的經驗,
尤其是在高中考大學的階段。當時,因為要兼顧太多方向,
加上,我不太擅長做死板的考試題目,比較喜歡自由回答的申論題,
因此,到最後考試結果都不甚理想。
一、前提綱要:
(一) 大家有不一樣的知識結構。
(二) 建立Blog。
(三) 上網搜尋資料、整理。
(四) 此學期:線上測驗;分組。
(五) 上課內容:概念建構。
(六) 上課時間:6:50,最後六~八週:線上
(七) 線上測驗很有趣,概念不要死背。
二、課堂內容:
(一) 測驗:
1. 信度、效度、難易度。
2. 量化。
(二) 典範:系統化建構畫面,解構後去解釋現象,當現象可以去解釋,就可以成立了。
(三) 學習策略:最早→合作學習
(四) 評鑑是另一個學習階段的起始點。
過去:成就評量 現在:
數位學習的概念:個別化的學習
(五) 論文:概念的創新
文獻探討
反射性思考→質性研究
(六) jaycross創e-learning
(七) 迷失概念:學習的時候,把學生放出去,等他做完,做出來就及格,做不出來就不及格。測驗的最大挑戰。(學長:李吳軒論文參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