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研究目的:並非找出世界上無所知的事,而是你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。

二、研究中有三個命題:

1.把困難→簡單:量化、指標、面向,找尋過去測驗的模型。

2.把簡單→有深度:理論背景是什麼?

3.讓有深度變成有趣。

三、寫作是讓思想持續的歷程,透過故事持續寫作下去。

四、論文口試的重點:

1.不要與口試委員起衝突。

2.研究需要有論點,透過他人文獻包裝。

Wang S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:

1.找論文題目中的自變相態度(ex: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對數學因數分析的...)

2.不同數學課程、性別、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上比較之研究

二、康德:

1.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

2.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

3.道德思想:主要呈現在「道德形上學的基本原理」及「實踐理性批判」二書之中。

三、回答問題:

1.你能從這門課知道什麼?

2.在這堂課我應該做些什麼?

3.我能從這堂課希望什麼

Wang S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問卷的組成:

1.確認身份資料

2.合作要求:尋求受訪者的合作,自我(組織)介紹,解釋研究的目的即訪問所需的時間。

3.指令:說明如何填寫問卷。(可複選、不提示、一一提示、追問看到哪些等)

4.尋求的資訊:問卷的主要部分。

5.分類資料:受訪者的特徵,如家庭收入等敏感資料,通常在最後階段由訪問者觀察而得。

二、問卷格式:

1.結構式問卷:較適合郵寄問卷

2.非結構式問卷:較適合人員訪問,根據受訪者的答覆來提出問題

三、問卷的設計的步驟:

1.列舉所要收集的資訊:應具體說明有關的特徵

2.決定訪問的型態:直接訪問/間接訪問

3.決定訪問的方式:人員訪問/電話訪問/電子郵件/郵寄訪問

4.決定個別問題的內容

5.決定每一個問題的型式:開放式、 單選題 、複選題 、分題(是非題)

6.決定每一個問題的用語

7.決定問題的順序

8.設計問卷的外觀

  • 稱呼
  • 請求幫忙
  • 研究的目的與重要性
  • 受訪者填寫問卷的重要性
  • 受訪者是如何被篩選得到的
  • 問卷本身填寫容易,不會花費太多時間
  • 匿名答覆或身分保密
  • 提供贈品或報酬,宜表明只是表達感謝的一點心意
  • 附有回郵信封
  • 請求儘速填寫回件

9.預試及修訂:宜採人員訪問以了解問卷的缺點或不足之處

參考資料來源:

http://sunrise.hk.edu.tw/~msung/Research/Research_Methods/Survey.htm


其他組問卷資料:

 一同去郊遊

數感測驗

網路購物使用滿意度

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

Facebook小了解

學術型問卷

Facebook的使用習慣問卷

竹塹城印象大調查

Wang S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˙Evalation System in e-Learning Through the Knowledge State Analysis Method

[要自已去找]

˙2005年研討會(韓國)

˙上網查:有哪些測驗?→智力測驗、人格測驗、體能測驗

˙測驗:認知性 非認知性

˙認知:記憶力、注意力、認知行為

˙威廉斯的創造力

˙最早的智力測驗?

˙認知學派很多都可以用系統去解釋

˙在文學上→比較文學;在學術上→跨領域;做研究在於發現過去沒有發現的東西

Wang S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測驗如何判斷其效度信度?

信度:重複性→過去很多人做過的題目

Ex:創造力→威廉斯量表

國科會→開發的工具

建議:

先找一群樣本作測試

態度量表

內部一致性

刪掉一些題目,效度會增高

以鑑別度來講,成績好的都答對,成績不好的都答錯→有其「信度」→「一致

性」

信度:重複施測或一半施測

效度:請專家→雙向細目表(若要考交通,題目卻出現引擎的相關問題→效度低)

Q學生為什麼會怕考試?

因為現在的考試都是在考「記憶力」→「背多分」

Q什麼是考試?考試跟測驗有何不同?

考試是俗名,測驗是學名→意義相同

考試→成就測驗(?)

成就測驗: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flying/flying21-30/flying29-9.htm

「成就測驗」的目的在測量個體學習或訓練後獲得之知識和技能的程度,故成就測驗在學

校教育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

成就測驗最常運用紙筆測驗,因此,紙筆測驗就是考試的方式。(參考一下同學的講法)

考試是我們所發明的→「科舉」

認知性測驗(Cognitive tests)→成就測驗→考試(階層關係)

Q考試跟認知心理學有什麼關係?

東方vs西方

東方以考試為主→記憶力

西方以推理等為主→邏輯→翻書考

※認知心理學:人類的能力是透過認知”行為”(?不知道有沒有行為這件事)所產生的。

Attention Memory

先備知識和…

考前開夜車有效:

1. 夜深人靜,專注力高。

2. 睡前短期記憶力好。

 

電腦平台:以Google為例

學習測驗和考試測驗(這裡漏一段,要找同學的參考)

小組討論→心得要寫在自己的blog

布魯姆認知(要查相關資料)

↓要參考同學打的

測驗分成三段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

二成就測驗是否因為學習而產生的?還是

(以下全部要補)

成就測驗:過去行為出來的

有哪些測驗是可以測驗未來的?→性向測驗(非認知測驗)

認知行為測驗→透過學習而產生

一個測驗怎麼進行檢驗效度和信度?

信度:過去的學習行為是不會….

信度:有隱藏性的陷阱,讓測驗不準確

Wang S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亞太國際教育年會 大前研一

(一)大學排名不是重點:

百大學校:評鑑而來

評鑑:加上個人的價值評斷

評量:客觀

測驗:更客觀

評量:參考別人資料

(二)高等教育面臨的衝擊:全球化及網路(資訊化)

學生:學會網路資源與團體互動(FB)

過去:要評鑑一個好大學→圖書館的藏書量多寡、校園大小、軟硬體

現在:資訊時代,已顛覆過去

◎這學期將運用知識結構來出題。

◎知識:找出他們之間的關係。

二、此學期課程重點:

(一)有關介紹測驗(信、效度)

(二)線上平台

(三)學習報告

Wang S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知識論:(此學期課堂要點)

(一) 佛洛伊德:

1.謙卑來自於知識,偏見是傲慢的淵源。

2.見多識廣的人會相信機會。

3.對於目光狹窄的人,知識帶來的不是機會,是不安及威脅。

以上,意即:

見識越廣的人,心境上會如同自我所認識的世界一樣寬廣,

以正向積極的態度、求知慾,相信無限可能。

反之,對於負面消極態度的學習者,

知識帶來了不安與威脅,

因為,無所知、無所從。

 

二、培根bacon:提出 「四大偶像」(Four Genera of the Idols)

圍困人們心靈的假象共有四類:

(一)「種族假相」:人的天性→錯誤看法

(二)「洞穴假相」:個人生活習性、背景性格→片面看法

(三)「市場假相」:語言濫用、道聼塗説→認識和思想混亂

(四)「劇場假相」:盲目崇拜偶像、神,迷信權威→錯誤認識

四假象說是培根哲學中最著名的部分之一。培根分析了阻礙人們正確認識的四種假象或者說是偏見,提出要將感覺與理性結合起來解決偏見與正確認識之間的矛盾問題,具體說就是運用他的經驗歸納法。偏見,屬於我們現在所談的主體認識結構問題,培根看到了偏見對人們觀察認識事物的消極作用,成為西方哲學史上系統、深刻地探討和解釋主體認識結構問題的第一人。培根對主體性問題的探討具有局限性,是否定性的,沒能看到主體認識結構的積極作用。

總結:培根認為理解是知識的本源,如果要得到真正的知識,便要先從去除成見及偏見開始。

參考資料來源:

http://www.wisdomgarden.com.hk/fgyyss/pg.htm

http://hukanglin.blog.hexun.com/39078574_d.html

http://d.wanfangdata.com.cn/Periodical_lnjyxyxb200701004.aspx
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6101303334

 

三、系統理論:

曾志朗:提到的相關議題:道路交通→電子版路線的交通→腦神經交通

1.交通:現在觀光事業都需要交通,台灣人擁有很好的交通系統。

2.交大目前在研究電子眼。

 

四、二分法:

我們常常強調的是個體,非彼此的關係。(FB強調的是關係)

另一方面,我們強調的是事實存在,

我們習慣看當下的東西,不習慣去看過去和未來。

第三點:我們常常試著用二分法去取代所有關係

以上老師所提,應用在論文上可以是:

(學長姐發言)

脈絡→文獻探討

四個假象→研究之前的警惕

二分法→脈絡的一種→運用倒梯字形處理。

測驗這學期要討論的東西:信度、效度、難易度(鑑別度)

舉一個例子去想,這三維的關係?

◎如何分別出鑑別度?

資料:ds.k12.edu.tw/1000314743/k12new/講義篇/(5-2)鑑別度分析.ppt

● 以王建民投球為例:(可能參考答案↓)

信度:進球的位置

效度:80球內都可以投到好球袋

鑑別度:例如:伸卡球 (→意即:困難度)

● 校園霸凌事件:

信度:對學校的聲望造成巨大的影響。(影響最深)

效度:導致學生沒辦法專心讀書。

鑑別度:學校辦學績效高低,會受外界對學校評價與學生讀書狀況波動而影響。

註:信度效度有關聯性,鑑別度困難度等不一定有相關性。

 

五、課程預告:

此學期:100題題目,由易到難,從中了解鑑別度

另,60-65同一個題組

常模。例如:目前指考

 

六、課堂作業:

1.考試對你的意義是? 測驗自己理解知識內容的貫通性。

2.考試經驗分享:

報考研究所時,當時因為正在上班加上時常在加班,因此,都利用很零碎的時間準備,

當時,因為心裡的目標很明確,因此準備起來很有衝勁,也能照著自己的節奏感走,

是一個順利的考試經驗。當然,過去的求學生涯,也有考試不順利的經驗,

尤其是在高中考大學的階段。當時,因為要兼顧太多方向,

加上,我不太擅長做死板的考試題目,比較喜歡自由回答的申論題,

因此,到最後考試結果都不甚理想。

Wang S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前提綱要:

(一) 大家有不一樣的知識結構。

(二) 建立Blog。

(三) 上網搜尋資料、整理。

(四) 此學期:線上測驗;分組。

(五) 上課內容:概念建構。

(六) 上課時間:6:50,最後六~八週:線上

(七) 線上測驗很有趣,概念不要死背。

 

二、課堂內容:

(一) 測驗:

  1. 信度、效度、難易度。

  2. 量化。

(二) 典範:系統化建構畫面,解構後去解釋現象,當現象可以去解釋,就可以成立了。

(三) 學習策略:最早→合作學習

(四) 評鑑是另一個學習階段的起始點。

過去:成就評量 現在:

數位學習的概念:個別化的學習

(五) 論文:概念的創新

文獻探討

反射性思考→質性研究

(六) jaycross創e-learning

(七) 迷失概念:學習的時候,把學生放出去,等他做完,做出來就及格,做不出來就不及格。測驗的最大挑戰。(學長:李吳軒論文參考)

Wang S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e-Learning:數位學習主要是運用網路及數位科技,藉由主動學習模式(個別化)進行「知識結構」(Blog)

(一)發展歷程:

1.教材開發

2.實施方式:同步、非同步、個別化學習、合作式學習....

3.線上評量:學習歷程、...其中有量化有質化

(二)數位學習的困擾:時間上的困擾→有效時間只有半小時。

 

 二、測驗類型:

(一)測驗(考試):

● Testing→名稱太廣不適合

● Measurement→此名稱較適當→測量:有數字化

● 量化資料:有數字、有指標

(二)評量:[※主軸]

Assessment→蒐集相關資訊、多面向的 「多元智能、多元評量」 藉由資料的蒐集進行評估。

● 非量化資料→學習起點

(三)評鑑:

Evaluation→教學服務面向:1.課程設計2.持續進行教學3.進行教學評量4.進行教學輔導

● 加上價值判斷 (沒辦法用心智圖呈現)

 

三、相關資料:

(一)何謂測驗

測驗,或稱考試,是考試對象根據考核的目的,在規定的時間內,按指定的方式解答事先編制的題目,按其結果給予評分的測試方法。對被考查人的知識、智力和技能的一種測量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測驗

(二)何謂評量

  1. 泛指對某種事物價值予以評定的歷程。

  2. 在某種有計畫的活動實施之後,按照預定目標檢核其得失的歷程。

資料來源:www.student.tpec.edu.tw/48948051/ch-1.ppt

(三)何謂評鑑

 1. 本質:

● 評鑑是一個比較應然面(如參考準則)與實然面(現況資料),以評定受評者的優點或價值(Steele, 1991)

● 評鑑是包含定義、說明、可辨證的參考準則等,以決定評鑑標的物的價值品質有效性重要性(Worthen, Sanders &Fitzpatrick, 1997)

● 評鑑是由外部評鑑人員依契約作系統性的檢驗,以確定方案的成果。

 2. 目的:

● 評鑑是決定優點、價值、或重要性的程序(Michael Scriven, 1991)

● 評鑑是評估一些事物的優點或價值(Stufflebeam, 1985)

● 評鑑是一個用來決定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是否有效能,及與運作結果是否相符的過程(Caffarella, 1994)

● 評鑑是提供決策者關於方案運作或效能的可信、有效、相關且有用的資訊(McLaughlin, 1990)

● Not to prove, but to improve(Stufflebeam, et. al., 1979)

 3. 功能:

● 評鑑在決定方案的目標是否達成

● 評鑑用來證明方案的效能

● 評鑑在判斷方案的優缺點

● 評鑑在提供訊息以幫助重要決策

● 評鑑的價值在作為改進方案的指引

有人視評鑑為"go through the mission"因為方案的決策不是來自評鑑的原理,而是來自於政治經驗的考量

 4. 一個持續的詢問過程:

● 詢問有關社會、經濟、環境條件與方案內部發展環境的過程(如背景評鑑或計畫評鑑)

● 詢問有關方案如何設計、及方案傳遞給觀眾的意圖等問題(如投入評鑑或過程評鑑)

● 詢問有關方案欲產生成果相關的問題(如outcome評鑑、product評鑑或impact評鑑)

● 評鑑是涉及系統化地蒐集、分析、及報告一些可以用來改變態度或改進方案運作資料等的活動,其中系統化是指評鑑必須經過規劃(Alkin, 1990)

資料來源:www.ntut.edu.tw/~tsengsh/materials/2/ep-1.ppt

 

四、課後作業:

(一) 什麼是數位學習(e-Learning)?→用心智圖建置很好[分析歸納統整能力] 

A:簡而概之,「運用資訊科技與媒體來建立的各種學習的模式,讓參與者能夠很方便地進行教與學,打破同時同地的傳統課堂限制。學習需要互動與溝通,在數位學習中,老師與學生是透過各種資訊與網路科技來進行互動的。」

資料來源:顏春煌(2010)。數位學習:觀念、方法、實務、設計與實作。台北:碁峯資訊。

(二) 找出以下的名詞釋義:

(1)Knowledge(知識)

A. Seviby (1999) 提出知識的特徵如下:

● 知識是無法言傳的 (Tacit)。

● 知識以行動為導向 (Action-Oriented)。

● 知識是由定律(慣例)支持的。

● 知識恆常變化。

B. Davenport & Prusak(1998)提出:

● 資訊是透過軟、硬體網路在組織內流動的一種訊息,他具有意義,當資料結合意義之後,才會形成資訊。資訊是為了某些目的而組織起來。

● 知識則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,包括了結構化經驗、價值、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,除此之外,知識還包含專家的見解,能為新經驗評估、整合與資訊等提供架構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1.chihlee.edu.tw/teachers/lawce/mis02.files/frame.htm

(2)Coqnitiion(認知)

● 表示「即將知道」,個體知覺、理解、思考的內在歷程或一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內在歷程(行為主義相反理論)

資料來源:http://teaching.cycu.edu.tw/ppt/ch04.ppt

(3)Understanding(瞭解)

 ● 經常是指對於一個較小問題之相關的較大問題的瞭解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osho.tw/ebook/book53_05.htm

3.測驗題是考驗學生的什麼能力?有些是概念能力(是非題)、有些是觀念能力有些是...(選擇)

 

五、課堂要求:

(一)這學期希望大家要多發表。

(二)這星期的作業:Blog:看別人的blog寫出自己的東西。

(三)建構此課堂的Blog。

(四)此堂課的方向:「連主題」的考題→例如:複選題、漸進式考題。

(五)延續前一堂研究方法。

(六)同儕間差異點。

(七)六週報告:有兩個人評論 線上&教室:一半。

Wang S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Q:找尋論文摘要,看它少了哪幾項?

A:

1.找尋論文文章為:「數位故事創作在國小高年級課程上的應用與個案研究─以鄉土教學為例」

001.jpg002.jpg 

此論文在摘要部分,似乎少了「實驗方法」以及「時間軸」。

Wang S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